隨著當前人類面臨的健康危機爆發,一場人與自然之間的博弈即將展開。過去的幾千年,人類一直把地球的主導權緊緊地牢抓在手心。然而由於過度的消耗、開發、肆虐,在經濟、文化、社會、生活都已經達到了一定擴充極限的今天,自然也開始了自己的反擊。
建築設計,本來就應該是在遵循自然的基礎上進行的。
萬物自然共生,反其道而行之,將會遭到自然的報復。
順應自然,融合自然,共生自然,才是環境建築美學的設計之道。
▲Lleida西班牙氣候博物館
又稱「開放的框架」的Lleida氣候博物館,位於西班牙萊裡達,區別於普通的封閉式博物館,這座博物館更像是一個天然生成的自然景觀。這個地方屬於半乾旱氣候,冬季溫和多霧,夏季炎熱乾燥。
這座裸露在外的天然建築體,具有高度的空間開放性,它由飾面板、石材、木材、金屬、金屬線網、混凝土、綠植、織物搭建而成。博物館的建造初衷,是希望挑戰建築的專案競賽,而比賽的規則是自然處於不斷生長變化之中。然而,依據自己的設計想法,設計師跳脫了既有的競賽規則。他把設計建築從標準化的封閉式展廳空間,改為開放式的天然共生設計。
氣候,本來就應該是環境自然的共生體。它因自然而生,也為環境而改變。遵循這個主題,建築師為讓博物館與環境更相融,選擇了使用天然的植被和土地作為建築的基礎,加上混凝土與鋼筋、石材等外圍阻隔搭建,實現博物館內氣候的分割。在這裡,你能夠感受到天然的微氣候變化。而這才是真實的自然存在,而不是人工打造的空調暖氣房。
充足的陽光、新鮮的空氣、遼闊的天空、大片的綠植…這個博物館給予了觀者與大自然環境親密接觸的機會,喚醒消費者在氣候變遷時代的覺醒,實現更公平的可持續未來。
在這裡,太陽光線與落葉植被,在特定的日月星辰、鬥轉星移下,陰影的換轉如同舞動的精靈一般更替。對流風,讓建築內的不同領域不同季節,有不一樣的春夏秋冬。四季的氣候風景,盡收眼底。
自然環境的風雨,形成博物館內天然而生的水循環,也成為調節不同濕度的關鍵。在全球氣候暖化的當下,人類提出保護資源和開發再生能源,以實現永續發展。而這座博物館內的再生循環系統,正是平衡低碳生態系統的縮小版模型。
斑駁的洗手間,代表的不是時光年代的更替,而是氣候環境下的建築物形態體現。磚瓦砌成的是大自然的搖籃,陽光孕育的是四季變幻的小窩。這座博物館很特別,它所呈現給展覽者的不是華麗昂貴的陳設品,而是關於自然環境、氣候氣象的真實原貌,它所給予的是一種警示、一種提醒。